微头条丨《中国酒类产业知识产权报告》发布 逾八成企业遭遇知识产权侵权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本报讯(记者孙燕明)中国酒业协会近日发布的《中国酒类产业知识产权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显示,有86.96%的企业遭遇过知识产权侵权,其中尤其以商标侵权最甚,占比高达78.26%。相较于普通白酒企业,头部名酒企业面临的商标侵权更严重。
《报告》涉及的调查企业分布在13个省市区,其中白酒企业占65.22%、啤酒企业占21.74%、葡萄酒和黄酒企业各占4.35%。
《报告》显示,在2020年至2022年的统计中,企业首选的维权途径是发警告函、律师函和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(各占82.61%)。维权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民事诉讼由法院判决侵权人高额赔偿(占比52.17%)。维权中的阻碍包括:罚款等行政处罚的力度不够(占比65.22%);难以追究刑事责任(56.52%);民事诉讼判赔额太低、维权成本较高(占比52.17%);法律规定不完善(占比52.17%)。侵权假冒比较严重的环节包括:线下批发和零售市场(69.57%)、微商或其他网络销售平台(60.87%)、电商平台(56.52%)、直播平台(43.48%)、生产环节(39.13%)和出口(4.35%)。
《报告》认为,企业普遍比较重视知识产权工作,部分企业均有相应的知识产权战略和成熟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;企业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布局,国内的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都比较积极,海外知识产权布局也在逐渐加强;商标是企业最主要的知识产权,其中驰名商标、知名品牌、老字号品牌等较多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;由于我国经过十年商标申请的高速增长,商标存量较多,企业注册商标的难度进一步加大;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最为关注的重点,企业普遍反映存在保护力度不够、侵权成本较低、维权成本太高、法律法规不能落地等问题,急需有效解决。
《报告》建议,推动行业企业建立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战略,提升行业的知识产权战略指导,以商标品牌和科技创新为核心,实现双轮驱动。商标品牌应引领行业发展,培育顶级和知名品牌,同时创造新品牌。酒类企业应积极采用新技术、推出新产品,满足人们对健康、高品质和多元化需求。推动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社会共治的顶层设计,推动建立社会共管共治制度,解决酒类产品侵权问题。顶层设计和完善保护机制是关键,形成企业、行业、行政执法和刑事侦查的联动保护合力。公众公益教育和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也应加强,提高人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,改善消费者行为,解决假冒名酒产品质量鉴定检验问题。推动行业建立信用监管体系,通过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和建立信用平台,惩罚侵权行为,保护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。积极推动国内酒类企业海外商标布局,提前进行海外知识产权布局,实现高质量发展下的国内国际双循环。推动行业知识产权的品牌运营,酒类企业充分利用丰富的品牌资源和深厚的品牌文化,通过商标授权许可等形式进行品牌运营,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。目前,酒类产业的品牌运营较少,需要深入研究并发挥品牌无形资产的最大价值。
关键词: